您现在的位置: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官网 >>教育科研 >>教研资料 >>正文内容
《师经-止学》势卷二
发布日期:2014-04-14 10:05:27    点击次数:     作者:袁家永    来源: 本站原创
 

“势”实实在在存在的,并不是我们无中生有。得“势”的时候,我们做事很顺畅,失“势”的时候,做事情却充满阻力。我们的自身的能力、品德并没有因为得“势”与失“势”而发生变化,但是得“势”与失“势”却影响着很多外部因素,让我们走向成功或者失败。可见,“势”对我们的影响真真切切的存在,我们不得不关注。下面,我根据《止学》中的观点,谈一下教师的“势”。

一、势无常也,仁者勿恃。势伏凶也,智者不衿。

    1. 势无常也,仁者勿恃。

“势”没有永恒的,品德高尚的老师不会依靠“势”。或许有的老师经常“巴结”领导,借领导的“势”来提高自我,但如果领导年龄大了,卸任了呢?既不是没有“势”可以依靠。有这样一位年轻老师,他与学校领导(校长)的外甥女结婚,但是他很注意自己的身份,从来不借助领导的“势”来为自己办事。婚后的5年,他没有政府荣誉,没有优质课,没有评奖的论文。5年后,领导卸任了,因为他没有依仗领导的“势”,也就没有因为领导卸任而失“势”。在领导卸任之后,他周围的同事更加帮助他、关心他,使他取得了很大进步。

品德高尚的老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就是工作关系,老师尽心尽力的干工作,领导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根本就不存在教师依靠领导的“势”的问题。

2. 势伏凶也,智者不衿。

“势”中隐藏着凶险,聪明的老师不会夸耀它。优秀的老师受领导器重,是很正常的事,但老师自己不能拿这样的事来夸耀自己,如果你夸耀了,很容易让人怀疑,你是借助某位领导的提携才取得了进步,对你、对帮助你的领导都是不利的。

老师教育学生的时候,对于家庭有背景的学生,有的老师为了抬高自己,就说自己认识某某领导之类的话,这种方法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贬低自己。无论学生的家庭背景如何,老师和学生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老师用纪律、道德来教育学生就可以了,不用借助“势”来提高自己。

老师总有得“势”的时候,得“势”的时候不担不能夸耀,内心也不能骄傲,内心的骄傲总会通过语言、表情、眼神表现出来,给自己的招来祸患。

二、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1. 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

品德高尚、业务能力强的老师,不用借助领导的“势”就能发展得很好。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也不是把自己的“势”给予老师,而是正常的工作方式。领导对老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有的领导在表扬某个老师时,夸大了老师的业务能力,夸大了老师的思想品德,看似是在帮助老师,给老师造“势”,而事实却是让老师在同事面前失“势”。所以领导没有必要把“势”加在品德高尚的老师身上。

教师当中也有道德低下的人,不用我举例子,媒体上的例子就很多。现在还没有一种评价机制说,让品德不好的老师脱离工作岗位,同时,品德的高低也是隐秘的,难以得到真实的评价。大多数的老师对待品德低下的老师,不要与之讲“仁德”。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则故事,下班后他的同事单独请他喝酒,酒过三巡之后,他的同事开始向他推荐一本劣质的书籍,让他帮忙卖给他的学生。这种违背师德的事情,他当时就断然拒绝了,二人不欢而散。后来,事情败露之后,有几名老师老师受到了牵连,都受到了处分。所以,对待品德低下的同事,就不要讲“仁德”了。

2. 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

品德高尚老师的“势”不表现在“力”上,因为“力”没有了,老师的“势”也就消失了。有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非常苛刻,学生稍微犯点错误,老师就加以批评。老师的这种工作方法,让学生都害怕,老师的确能建立自己的“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老师逐渐的不那么苛刻,对学生的要求不那么严格了,这时学生就不把老师当回事了。也有的老师能一直坚持严格要求学生,但是学生却对老师的“严格”习以为常,老师又不能想出更严格的工作方法,老师的“势”也就逐渐消失了。

在必要的时候,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但是,教师的“势”不能建立在“严厉批评”之上。其实,“力”不仅仅解读为“严厉批评”、“苛刻要求”,还可以解读为“体罚”。曾几何时,有的老师就是靠“体罚”来维持教学成绩、维持班级纪律,但随着“体罚”被的指责而逐渐消失之后,老师的“势”就不复存在了。现在,“严厉批评”、“苛刻要求”并没有向“体罚”一样被禁止,但从“力”的角度看,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老师在某些时候可以对学生“严厉批评”,但不可以把“势”建立在“严厉批评”之上,而应该建立在高尚的品德、扎实的业务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上,在学生面前能不怒而威。

3.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曾经有个老师在听完我的讲座之后,请教我一个问题。她的同事是典型的小人,而且现在很得“势”。从品格的角度,她不想与之同流合污,但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她想依附自己的同事,让自己得到很好地发展。我当时直接回答她,不要和品德低下的人搅在一起。在《师经》原文中,我也有同样的表述。

可她没有听我的,半年之后,她又告诉我,为了她自身发展的考虑,她主动接近并和附和她的那位品德低下的同事,她还给自己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适应社会。可是,她发现,并没有因为自己亲近那位品德低下的同事得到什么好处,反而却被人家利用,多干了很多活。同时,别的同事因为她这种行为,也慢慢疏远了她。所以说,“小人的势力不会给人带来好处,趋附它一定会招致祸害啊。”

三、众成其势,一人堪毁。强者凌弱,人怨乃弃。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1.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

一个优秀的学校,必定是一个优秀的团队。但是,团队中个别人行为可能危害整个托队的荣誉。任何一个学校,从待遇、环境、职称评定、工资多少等方面,不可能的让每一位老师都满意。但是,,作为老师不可以当着外人的面,尤其是媒体的面,来谈论自己学校的不好。你觉得学校哪方面做的不好,你可以在教代会上提出来,如果实在满足不了你的要求,你可以另谋高就,你对外人说自己的学校的坏话,除了让别人更看不起你之外,你又能得到什么呢?任何一个老师都不能做有损自己的学校荣誉的事情。

2.强者凌弱,人怨乃弃。

作为老师,要有一颗公正的心、公平的心。不能因为学生家庭背景好坏,而区别对待学生。有的老师不敢批评家庭有背景的学生,当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把家庭很差的对象当做典型进行批评,在学生中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学生会发现你这个老师很“势力”,认为你的品德低下,你就不容易继续开展工作了。而且对学生的未来产生很坏的深远影响,学生以后做事的时候,很可能会效仿老师。

对于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老师了解情况后,在工作中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即便是批评,也尽量不要当着别的同学的面批评。

学校领导对于年老体弱的老师、生病的老师,也要体现出关心和爱护,而不能因为生病了、年老体弱了,干工作不行了、用处不大了,而给老师小鞋穿,这会让其他的老师寒心。     

我们学校的老师生病的时候,学校领导会亲自去医院看望,年龄大的老师、刚生完小孩的女老师在值班等方面给予照顾,对于家庭困难的老师,每年都有补助,每一位老师都有一种家的温暖。我在《师经》中曾经过一个故事,我去年夏天不小心半截身子掉到下水井里,很多人都在看,可没人拉我一把。其实,如果当时有同事在,几秒钟就把我救出来。

3.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上面的话意思是说,“势”达到顶点而不知退让的人让人猜疑,地位尊贵而不谦恭的人使人嫉恨。老师应该有新老交替的,一个老师成功、成名之后,不妨给别的老师机会,让别的老师的与自己共同发展。普通老师的成为名师、专家之后,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更应该谦虚谨慎,不能因为自己的骄傲让别人生气。

成名之前,说句不谨慎的话,别人可能不当一回事,但成名之后,一句话说错了,就会被人抓住把柄,数落你大半年。

 

四、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1. 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

自己的“势”可能会失去,名誉可能会遭诽谤,少发怨言的人能失而复得。人的一生如此漫长,不能一帆风顺,有的时候顺风顺水,有的时候却是荆棘满途。失“势”的时候,很多人选择了怨天尤人,结果让自己更加失败。如果少一些怨言,可能再次得“势”。可这一点做到谈何容易,一旦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多数人会满世界说,可说了有什么用呢?只能给自己招来祸患。

被人对你的评价也不完全是客观公正的,有时对你评价过高,有时对你评价过低。当别人对你评价过低的时候,你极力的反驳,结果却是徒劳的,“越描越黑”。

我举一个例子,一个班的学生是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的,“老师讲的我们一句也听不懂”。这句话,显然是不客观的,可能有听不懂的学生,但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听不懂,对于一个学生来讲,老师讲得一些内容可能听不懂,但不可能每句话都听不懂。这个老师听了学生的评价之后,非常气愤,到班上与学生理论,结果闹的师生关系更加紧张。

其实,处理的方法很简单。老师可以对学生说,如果我说话太快的话,我以后讲得慢一点。对于学习吃力的学生,主动去谈谈心,帮助解决困难。课堂的授课时候,每讲完一个小问题,就询问一下学生,大家听懂了吗?这样事情很快就解决了,师生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2.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势”一定会消失的,人也一定会死亡的,不骄纵的人才能惠及子孙。我的年龄还无法体会,当一个老师快退休的时候,是一种什么心态。再优秀的老师,也会退休,工作中的荣誉似乎是过眼烟云。所以,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也没有什么可骄傲的,因为这些东西终有一天会失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如果我们不骄傲、乐助人,或许我们的善举会惠及子孙后代。同时我们的品格也会影响学生,让学生终生受益。

以上是我读书后的一点感悟和启发,不足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