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官网 >>教育科研 >>教研心得 >>正文内容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在语文课堂上的渗透
发布日期:2014-05-29 12:45:10    点击次数:     作者:袁家永    来源: 本站原创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在语文课堂上的渗透
省前中国际分校 祁晓楸
195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下,15个国家的33所中学成为第一批合作学校开始了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活动。随着21世纪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理解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因为这其中深含着21世纪人类不可回避的问题,即人类的和平与共存。而在中国,也通过加强重视外语,开设国际课程,加强与国外学校的交流的方式来促进中国国际解课程的发展。但中国的特殊国情使大部分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面相对狭窄,交流途径可能仅仅局限于网络,而一些贫困地区可能还没有普及网络,那些学生根本谈不上国际交流,更不用说直接参加互访式国际交流。
在这种现状下,语文教师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展开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呢?我认为我们可以在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精神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国情开展应对本国国际化需要的课程。语文老师的主要阵地是课堂,可以在课堂上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在具体的实施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
作为一名中国人在理解交流其他国家民族文化之前,首先应该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认同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留下了许多后遗症。经济的发展和道德素养的提高没有齐头并进就是其中之一,社会上道德败坏的行为比比皆是。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从红十字会奢侈餐费到亿元贪官排行榜,无一不冲击着中学生的认同感。正处在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认同问题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所以面对社会的不良现象,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会反思自己,从“我”做起进行改变。文化的历史属性和教育不能跨越历史的规律,决定了在我国这样历史悠久的发展中国家,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现代文化认同,还要从本民族文化中“复兴”。教师应带领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美好,可以是传统爱国情怀的熏陶;也可以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平凡的人和事中折射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眷念亲情的传统美德;也可以了解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产生重大影响的的国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要充分重视学习古人的品质与智慧,如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这些品德都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美德教育的活生生的例子。在认同的基础上,继承并发扬他们。让学生受到民族文化多方面的精神引领,构建更完美的心灵境界,认同自己的文化,这是国际理解教育的前提。
二、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威胁有国际恐怖主义;民族、种族冲突和领土争端;地球环境灾变;人口、资源、贫困问题。这些所谓的全球问题,是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社会性问题。问题的解决不是仅仅依靠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努力就可以做到,而必须通过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具有全球的协调一致性和相互合作性。作为中学生,去理解关心其他国家的前提,应该要有作为地球村民应有的博大胸怀和宽广视野,从全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待人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挪威人口只有427万,却有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挪威的教学课本中,发现里面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人类”。课文中有这样两句话:“教育要为不同身份的人员和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的合作提供培训。”显然,在远在世界北端的挪威,中学生已经开始站在人类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中国的中学生仍然在记忆各种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围绕经常站在世界、人类角度上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如“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发展,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面对地球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你有什么建议?”。
三、建立课堂学习的民主
    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研究院将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其中在态度领域,包括自我尊重、对他人的尊重、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对正义、和平的责任意识、开放的心态、同情的态度、共同体意识等;在技能领域,则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想象能力、自我主张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参与意识、沟通交往能力。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要在课堂上打破师生之间的从属、服从与压制关系,建立一种在人格上平等的合作关系。如允许学生自己制订课堂的规章制度使得学生能够直接面对自己的责任,并给他们以一种真正参与班级和学校事务的感觉,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过程中,这样有助于营造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尊重共同利益的氛围,从而使他们形成责任意识、共同体意识。并且通过发表自己观点、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等方式来初步培养他们在技能领域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课堂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初步思考。国际理解教育发展至今,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专题课程的开发上,它的尊重、理解、包容、多元文化、多角度思考的理念和方法,也能让学科教学绽放了勃勃生机。而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自己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职业素质,这样才能带领学生开拓国际视野、增强全球责任意识,去理解包容不同国家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