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
专题网站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 >专题列表 > 专题网站 > 图书馆 > 读书园地

残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许英姿  发布时间:2015-05-29  浏览次数:

 

为什么有些小孩子会干出很残忍的事情,长大了就不会了?
初中时看一本佛教读物,里面讲:“鱼也是生命,当我们剥去它的鳞片时,它的疼痛不亚于我们人类的指甲被拔除。”我隐约意识到,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意识到这一点对我来说极其重要,我发觉以前那些以“善恶”为名的杀戮,是多么的残忍而血腥!
但这还未完全根除我天性里的残忍,因为我悲哀地发现,尽管我不想杀生,却禁不住肉的诱惑,我有些沮丧:“既然要吃人家的肉,还装什么慈悲!”于是第一次被安排去杀鸡时,我直接把鸡按倒在砧板上,沿脖子把鸡头剁了下来。我妈斥责道:“哪儿有你这么杀鸡的!”
我有些懊恼地说:“反正都是一死,怎么死还不都一样!”
我妈平静了下来,说道:“对鸡是一样的,但对杀鸡的人不一样。”
过了很久我才明白我妈的意思:虽然为了食物而屠宰不可避免,但温柔地对待刀下亡灵,至少能让自己的心灵更加柔软。至此,我觉得自己真正与童年的残忍告别了。
 
——摘自《读者原创版》2015年第3期
 
《复古时裳》[英]奥蒂莉·戈弗雷著
20世纪20年代的直身低腰连衣裙;30年代的贝雷帽、A字长裙;40年代的厚垫肩、阔脚长裤;五六十年代的赫本式小衬衫、铅笔裤;70年代的彩色高筒袜……〈复古时裳〉呈现了20世纪的服饰演变,再现了赫本、嘉宝、戴安娜王妃等明星名人的经典装扮,以及香奈儿、山本宽斋等知名设计师的穿衣哲学。如果你对复古衣饰感兴趣,这本书可以帮你找到适合自己风格的复古装扮。
 
〈西宁:总被路过却无法错过〉
1992年初春某夜,风雪弥漫之中,我头一次来到西宁,狭窄的街道是风的迷宫,雪的旋涡……那是后半夜的时光,我在深长漆黑的街道里遭遇了羊群,大概有上千只吧……风雪扑面中,我看见赶羊的一个男孩扎在羊堆里,反穿着羊皮袄,风雪挂满了他和偌大的羊群,使他看上去像一只神秘的头羊,充满了孤单和骄傲。我问他:‘这是去哪里?城市的街道里又没有可以逐水而居的草滩。’
“‘去肉铺,挨刀子。’”
 
西宁人的性格,用沉默是金与古道热肠似可概括。
青海自古是苦寒之地,多的是商贾和流犯。至今,西宁话和南京话中还有不少语音相近的词,似可印证从前的流放故事。边地游牧之城,无数的淘金客、冒险王以及流民不断涌入又不断流出。在青海这种地方,生如草芥来去自由,不用过于计较得失,也无须太多蝇营狗苟。在寥廓的戈壁上,在无边的大城里,在钴蓝的天空下,在消融的雪线边,人只会放下妄念和虚狂,懂得自己的渺小和谦卑。所以,沉默几乎是必需的品质。那种感觉,就像青海湖中的湟鱼,在极寒条件下缓慢生长,一年只长一两,味道因而极为鲜美。
译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前一“老”(动词):尊敬;第二个和第三个‘老’(名词):老人、长辈。第二个是自己的长辈,第三个是别人家的老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幼’字是动词“抚养……”的意思,第二个和第三个‘幼’字是名词‘子女’、‘小辈’的意思,第二个是自己家的孩子,第三个是别人家的孩子;两句中的‘及’都有推己及人的意思。
 
《令人期盼和困惑的降雨》
降雨不足通常意味着缺少颜色——干枯的草原、飞扬的沙子。沙漠里动物皮肤都很苍白,以便把阳光反射开。许多热带雨林里的生物进化出了明亮的颜色和清晰的花纹,以便让它们的同类在被雨水模糊了视线的丛林中发现它们。雨不仅让自然界变得很鲜艳,还让人类的历史变得多姿多彩。我们史前的祖先因为要想办法追随东一阵西一阵的降雨,才进化出了很大的大脑。
我们喝的水跟恐龙喝的水一样。但下雨时,雨水让人觉得很新鲜——“大地的精华在每一个雨滴中获得了重生。”人类渴望掌控降雨,但即使拥有卫星、多普勒雷达,雨仍然很神秘。虽然超级计算机每天能够处理世界各地100多万条天气数据,雨有时仍然会让气象学家感到意外。我们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就误解了雨:我们不知道它长什么样。我们以为雨滴跟水龙头上挂着的水滴一样,是尖头、圆屁股的。但与此完全相反,由于来自下部的气压,雨滴就像微型降落伞,顶部是圆形的。
 
 
《一个人的阅读史》作者:解玺璋
求学于有用无用之间
学以致用是读书的理想境界。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受到主观或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很难保证所学的东西或所读之书都能在生活或工作中派上用场。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几乎无处不在。我们都曾读过大学,现在回想起来,在读过的几十门功课中,有多少是可用或能用的呢?其实是很有限的。
所以,对于书的有用或无用,不必理解得太僵硬,眼光也不能太短浅。事情总是在变化的,今天看似无用的,明天也许就是有用的。读目前必需之书,是我们的宿命;但凭你的兴趣,读一些看似无用之书,是你对命运的反抗。
阅读经典,可以使我们重新获得精神的健康和活力。
将阅读进行到底。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读书需要“日”,恐怕不是“读书”的福音,倒更像是“读书”的祭奠。它提醒我们,读书行为正在沦落为值得纪念和保护的“非物质遗产”。这些年来,各种各样的调查统计显示,读书人这个群体的绝对数量是逐年蜕减的,就像一个从高处坠落的物体,其速度不仅不会被延迟,而且会越落越快。如果再将这个群体做一些细分的话,所显示出来的情况可能会更糟。这是一个可怕的浪潮,它席卷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也不能例外。
福拜楼在1857年6月〈致尚特皮小姐〉的一封信中直截了当地说:“阅读是为了活着。”
〈文化与承诺〉——[美国]玛格丽特·米格
〈逃避自由〉——弗罗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