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
专题网站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 >专题列表 > 专题网站 > 图书馆 > 读书园地

读书与思考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许英姿  发布时间:2014-04-23  浏览次数:

 

李虎驼
国家定一个读书月,无非是希望国人能养成读书的习惯。但读书不能被动,不是别人要我读,而是我自己要读。记得我读的启蒙小学《国语》课本中,有这么一篇课文:“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还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这篇短短的课文,在教育孩子,读书不是父母之命,也不仅仅是为了识几个字,而是做人。“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足见前人的教育目的比现代教育明确。
读书也不能本宣科,而需要思考,这样才能读出书中的深度,读出书中的精彩。作家何其芳说:“读书要重视自己的第一印象。”“自己的第一印象”就是经过思考后的属于自己的独立见解,不拾人牙慧,不人云亦云。
现在有许多人读书,先研究作者的创作动机,这样带着观点去读书,很难读出“自己的第一印象”。就像作家刘心武解读《红楼梦》,非要把《红楼梦》说成是一部政治教科书。把书里面的人物一个一个对号入座,硬要与当时的政治挂钩。王熙凤代表谁,妙月代表谁,秦可卿就是那个废太子的私生女。曹雪芹俨然成了一个反封建的斗士,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出生在没落贵族家庭的曹雪芹,能有这样的政治觉悟吗?
杜甫有一首题为《赠花卿》的诗:“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大多数人可能都觉得,这是一首描写音乐艺术高雅的诗,所以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但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杜甫对花卿的讽刺。花卿就是花敬定,武将出身,自认为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此曲只应天上有”,是指花敬定用了只有皇家才能用的乐曲,是一种僭越。这样的解释,似乎能显示杜甫不畏权臣的气节,很符合那些什么事总喜欢往政治上靠的人的口味。但杜甫的本意是这样吗?没有人知道。如果真是这样,杜甫恐怕就不会去参加花敬定的宴会了。
再举一例,苏东坡有诗云:“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是说杜甫的诗里从来没有写过海棠。于是一些人就去考证,杜甫为什么不写海棠。你还别说,这一考证居然真考证出一点名堂来。说是杜甫的母亲乳名海棠,杜甫不写海棠的原因是避母讳。真是这样吗?这个问题只有去问杜甫。但唐代不写海棠的人很多,李白也没写过海棠,韩愈、柳宗元也没写过海棠,这又作何解释?
后来读到一首题名为《左掖梨花》的诗,这是一首宫廷诗,王维、丘为、武元衡等都以同样的题名写过。后人对这首诗的题名作了如下注释:唐代在禁宫内设有门下省和中书省,两省分处禁宫左右两侧。掖,旁边。左掖:指的就是左边的门下省。《文苑英华》中说,梨花就是海棠花。《左掖梨花》即门下省旁边的海棠花。可见唐代把海棠叫做梨花,我觉得这个解释比较靠谱。因为这也可解释李白、韩愈、柳宗元等人不写海棠的原因了。其实杜甫并不是没有写过海棠,而是诗里没有直接出现“海棠”这个词。有学者认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写的就是海棠。
宋朝陆九渊有一句话:“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这是说读书不要人云亦云,要思考,并有自己的见解。但读书切忌牵强附会,带着观点去读书不仅无益,也很累。
 
附《左掖梨花》
王维:“闲洒阶前草,轻随箔外风。黄莺弄不足,衔入未央宫。”
丘为:“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武元衡:“巧笑解迎人,晴雪香堪惜。随风蝶影翻,误点朝衣赤。”
名为梨花,其实他们写的都是海棠。
 
摘自《武进日报》2014年4月23日星期三 副刊/悦读